【故事】封丘县陈桥镇韩堂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60%的家庭徘徊在贫困线上、勉强温饱,靠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养家。2015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工程师刘平来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从灌溉所的一名普通干部到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刘平迅速找准定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做“广大村民的贴心人”。进村伊始,他沉下身子摸情况,走进农家聊家常,联系部门找项目,短短几年时间,使得韩堂村贫困户数量从当初的40户123人,减少到3户7人。2016年底,韩堂村实现全面脱贫,摘掉了国家标准贫困村的帽子。
这个夏天,韩堂村的天空格外的蓝。清晨,清脆的鸟鸣随着朝阳叫醒户户村民,要是再下一场雨,整个村子都能闻见阵阵青草香。仔细看那凤仙花儿上的露水,映射出的可不就是一派纯朴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么。论谁也想不到,四年前,这个国家级贫困村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六成家庭徘徊在贫困线上,连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也喝不上。更别提农忙时候的那不够用的机井了,多少矛盾都是缺水用造成的。
而如今,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底蕴深厚的文化标语,修葺一新的村委会、商店,仿佛都在诉说着农田灌溉研究所扶贫驻村工作队的故事。而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刘平,凭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了村民口中那位亲切的实干家——“老刘”。
办实事 抓人心 做足“水”功夫
2015年,刘平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韩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现实情况却比他想象的难:村里全是土路坑洼不平;垃圾到处堆放,一到夏天不仅虫蝇乱飞还散发着腐臭;晚上道路一片漆黑,没有一盏路灯;连村委会也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刘平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不干出个样子,决不罢休!”
第二天,他就组织工作队走访、调查。可万事开头难,白天去,村民不在家,晚上去,时间不够又谈不了几户。而且,面对刚到韩堂村的工作队,村民们首先就是抵触、不信任,更有甚者,见到他张口就说“刘书记,弄俩钱花花呗”。驻村工作开局难,如何做才能破局?刘平沉下心来,耐心与村民聊天,虚心向村干部请教,一段时间后,工作队渐渐地摸清了韩堂村的“家底”。
原来,“脏乱差”的外表之内韩堂村亟待解决的是用水问题。在城市水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离县城不到十五公里的村落居然还没有通自来水,只能通过压水井取水,遇到天旱、地冻,水量根本无法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不仅如此,水井的水水质硬、味道咸,很难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看着电视上用的自来水挺羡慕的,就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用上”, 村民蒋青燕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刘平在开会时说“怎么赢得群众信任?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有获得感,才能以真心换真心。”就这样,让村民喝上安全水、用上自来水成了驻村工作队扶贫攻坚的头一仗。刘平带着调研报告回到了灌溉所,与所党委一起探讨韩堂村用水的解决方案。最终工作队协调封丘县水利局出资建成了全村安全饮用水入户工程。15年7月,韩堂村全村村民都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蒋青燕大笑,“自来水接到了家里,做饭、洗衣,再也不用愁了。”
人有水喝了,好,但地没水喝可咋办,这个老大难问题又让村民的眉头皱在了一起。农田机井不够用,一到缺水季节,村民就不分白天黑夜争水用。“老刘,你是灌溉所来的,又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村里的地浇不上水归不归你管?”群众的一句玩笑话让刘平久久不能平静,他跟自己较上了劲,下定决心要解决掉浇地难这个老问题。在与县水利部门的协调下,原定的3眼机井增加到了5眼,并于2017年5月份小麦收割前投入使用。2018年又打了7眼,村民们喜上眉梢,再也不用日夜排队轮流浇灌土地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让韩堂村村民拥有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就必须继续以基础设置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扶贫根基。2015年由灌溉所出资建成村委综合大院;2016年申请扶贫资金修建全村道路8400平方米,改善村内的下水道900多米;2017年灌溉所出资为贫困户改建小超市、搭建货架,安装35盏太阳能路灯,制作广告宣传牌和墙体宣传版面;2018年申请建成了“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扶贫就业点”两个利民项目;借助“万户安居工程”,帮助15户贫困户及时进行房屋修缮……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宽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村民感受到了驻村工作队实干为民的真心,提起灌溉所的工作队,大伙儿都十分满意。
重扶智 暖人心 合力拔穷根
如何开辟致富路帮助乡亲们增产增收,是灌溉所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所党委的安排下,灌溉所第二党支部与韩堂村党支部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帮助村支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做好产业规划,协调资源加大对韩堂村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是关键。为了寻找适合的产业项目,刘平先后多次带领村干部前往灌溉所、郑州果树所实验基地和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葡萄园、大棚哈密瓜、“互联网+”特色农业等几个因地制宜的产业定位。
为了推进葡萄园项目建设,扶贫工作队深入对接第二党支部,充分运用研究所节水灌溉的科技优势,为韩堂村建设了50亩配备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刘平和村民们一起在葡萄园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大棚中继续观察,详细写下葡萄的生长规律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的使用情况。刘平自豪地介绍,“村里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全村贫困人口中有24户65人以本利保底分红的形式,参加合作社实现了脱贫目标”。与此同时,刘平还及时联系果树专家,传授村民葡萄种植、品种升级等知识,并联合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互联网线上预售模式。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了村委班子和贫困户的热情,也得到了市、县相关部门的关注。
为找到更适合韩堂村经济长期发展的路子,刘平和队员奔赴郑果所、兰考县认真考察学习哈密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参加哈密瓜的种植技术培训会,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扶贫项目,谋划脱贫长久之计。2018年初,在灌溉所党委和相关成果转化团队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和封丘县扶贫办共同注资30万元,在韩堂村扩建了六个标准化“哈密瓜种植大棚”项目并实施规范化管理。
(2018年5月,灌溉所党委组队前往韩堂村考察精品哈密瓜推广实验基地)
刘平还多次举办葡萄、哈密瓜精品展销会和产品推介会,并邀请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各民主党派人士等参观品鉴。2015年10月,在新乡市第一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上,精品哈密瓜推广实验基地里种出的哈密瓜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新乡市市委领导也对灌溉所产业扶贫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
倡文明 聚人心 重新塑乡风
乡风文明是百姓脱贫、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扶贫期间,灌溉所党委组队前往韩堂村调研扶贫工作,要求工作队正视农村存在的乡风问题、正确理解培育文明乡风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这深深影响着刘平的工作思路。区别于只关注路桥建设、产业项目等做法,灌溉所的驻村工作队将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精神文明一起抓,为乡村振兴凝聚起了精神力量。
(灌溉所党委书记陆建中在韩堂村调研)
调研队离开后不久,韩堂村的街道上悄然出现了很多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绘。这些墙绘或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是展现传统美德,或是漫画涂鸦,或是写意山水,不仅给村庄增添了文化气息,也宣传着党中央的扶贫政策,成为了韩堂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扶贫工作队还在村容村貌的改善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对主干道进绿化,种植冬青、杜仲共计1200余颗,还在全村范围内栽种了多达3000平方米的花草,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誉。村民田帮说:“以前道路不中,基础设施也不中,墙上乱涂乱画,到处都是小广告。现在好多了,水泥路、亮路灯,绿化树、文化墙,又干净又漂亮。”
脱贫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必然进步,没有巧妙适度的引导,村子将仍是一盘散沙。这时,文化广场就成了村子发展路上的必然产物。“我们太需要文化广场了,这里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能组织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说干就干,工作队陆续在村里修建了五处文化健身广场,分别配备了20多套建身器材。村民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扭秧歌,广场舞,好不热闹。更受瞩目的是灌溉所与韩堂村联合举办的文化演出活动,到2017年,第三届联合文艺汇演已吸引了四邻八村数百名群众前来观看。舞台上健身操、民族舞、打腰鼓轮番上映,大合唱、挑花灯赢得了台下群众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羡慕起韩堂村村容美了,群众精神头也变好了。
(灌溉所与韩堂村村委会第三届联合文艺演出)
广场建起来后,村风好了,但移风易俗的工作并没有停止。有一年,豫北乡村雪下得很大,刘平带着工作队冒雪走访村民,调查住房安全与保暖抗寒设施。当走到贫困户田永关家时,看到他的老母亲在床上冻得直打哆嗦,工作队队员的心里五味杂陈,赶快去镇里买了塑料布把田永关家的窗户封订上了。回去后刘平马上联系了灌溉所第二党支部,联合组织全所职工为韩堂村贫困户捐衣捐物。“扶困济若、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工作队首先要以真心从自身做起,才能带动村民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真心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有村民偷偷把蔬菜放在村委会门口,有村民给工作队送来了热乎的饭菜。还有一天,刘平在村委会听到有人喊,开门一看是86岁的低保户田生,他手里拿着一包东西说:“下雪了,我怕你们冷,给你们送来一床被子”,听到这话,刘平心里只剩下感动。“扶贫,本就是我们分内的事,现在乡亲们的心挂念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排除万难把工作好!”
2018年3月,刘平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3月,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9年5月,中共封丘县委、封丘县人民政府授予灌溉所“封丘县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
四年来,灌溉所党委和扶贫工作队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给韩堂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刘平同志以真心践行宗旨,以热忱竭诚为民,以人民满意为最大追求,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