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灌溉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灌溉排水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灌溉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为主,重点围绕作物高效用水理论、灌溉排水新技术与装备、农业农村水生态保护、绿色农田生态系统等学科方向,组织和实施全国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着力解决我国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科技人才,推广科研成果与先进的灌溉排水技术,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能力
建所60年来,秉持“立足华北、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灌溉所围绕国家农业农村水利发展重大需求和灌溉排水产业需求,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技术突破。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70余项,其中12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授权各类专利380余件,出版专著、译著19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00余项,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余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灌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科研条件平台
依托灌溉所建有农业农村部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商丘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水利部新乡灌溉试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检测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9个。在新乡和商丘建设有专业试验基地4个,试验示范面积800余亩;拥有喷灌试验场、喷微灌水力学试验厅、作物需水量试验场、地中渗透仪观测场等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此外,在河南、河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新疆、黑龙江等地建设有试验示范点,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起到试验示范、指导引领作用
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
灌溉所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资源学与农业灌排水工程,围绕两大学科领域分别设置有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非常规水优化利用、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研究方向及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农田排水技术与装备、现代灌区节水工程和农村给排水与循环利用工程研究方向。目前,围绕上述重点研究方向,组建有“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安全利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与装备”、“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与改造”、“农田排水技术”7个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旨在以“服务我国节水农业实践,引领我国灌溉排水科技发展”为使命,建设“世界一流现代研究所”。
截止到2020年9月底,研究所拥有在职职工159人,其中科技人员137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65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硕士学位56人;45周岁以下科技人员95人。
国内科研协作
灌溉所牵头与全国9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企业联合组建了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旨在解决我国现代灌溉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农业灌溉排水、农业水土环境及农村水生态治理等范围的协同创新、集成示范和共享服务。联盟成立两年以来,面向灌溉农业领域的重大需求,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构建了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等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与河北工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多家高校的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秉持“走出去,请进来”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灌溉所与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洛桑研究所、英国詹姆斯·赫顿研究所、丹麦农业科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的20多个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联合申请项目、举办国际研讨会、合作研究、共同建设科技合作平台、技术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旨在提升研究所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和团队,提升研究所学术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截止目前,先后派出126批次、170余人次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活动,参加相关领域国际重要会议,并踊跃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增进国际学术交流;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89批次、380余人次专家学者来所访问、交流和讲学,发起并主办“国际农业水模型与精准水管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