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大早,在位于沙井子灌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2团二十四连,职工杨玉春骑着三轮电动车来到该连南片区,在自家农田附近的一片水稻试验田停下。他想知道,测产专家对这片试验田测产后,暗管排盐+种稻洗盐的土壤改良方法到底有多厉害。
在杨玉春的脚下,泛着盐碱的田间小路如同铺了一层白霜,踩下去硬邦邦的。这里的土壤情况他再熟悉不过了:盐碱量高,板结严重,种啥都没个好收成。有的地块连苗子都长不成,干脆撂荒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暗管排盐综合技术在这里实施后,试种的水稻长势很好。沉甸甸的稻穗弯下来,稻谷清香扑面而来。
10时30分左右,测产专家和2团一些干部职工的车辆陆续到来。在进入试验田的项目公示牌前,项目负责人、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徐万里介绍,这里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农田暗管排盐与灌排协同调控示范区,由新疆农垦科学院负责建设,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牵头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的四个核心示范区之一。
记者了解到,位于阿克苏市西南约70公里的沙井子灌区,曾是盐碱化较重的原始沙漠,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一代军垦人开凿胜利渠,引来阿克苏河水垦荒造田,使荒凉的戈壁变为葱郁的绿洲。兵团的屯垦史就是治理盐碱地的历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沙井子垦区大部分盐碱地得到有效治理,但还有一部分盐碱地成了难啃的硬骨头。比如2团的30万亩耕地中,80%存在板结层,当土壤板结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不管是灌溉水还是洗盐水,都无法下渗,盐碱难以排出。
“实施这个项目有三个作用,一是在埋设暗管时打破了板结层,二是埋设的暗管可将盐碱水快速排出农田,三是用种植水稻的方式来灌溉洗盐,这样比直接种稻洗盐缩短大半时间,能实现快速脱盐、彻底脱盐。”徐万里说。
当日,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土壤肥料工作站、新疆农垦科学院、塔里木大学及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测产专家组,根据试验田埋设暗管的不同深度和密度,以及在没有埋设暗管的对照区稻田里,选取了15个点位进行测产。
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进行理论测产,结果报告显示:经专家组多点取样测产,暗管排盐综合技术处理区11号地水稻产量721.7公斤/亩,对照区水稻产量600.4公斤/亩。产量比对照区增加121.3公斤/亩,增产20.1%。
“我们在观摩及测产中,发现水稻平均每一穴分蘖都在十五六穗。在土壤平均含盐量为14.2克/公斤的重度盐碱地里有这样的喜人成果,确实值得把经验推广下去,让更多重度盐碱地显现生机、产生效益。”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向东说。(张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