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科院灌溉所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创新团队通过改进评价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特征,揭示了其演变特征、路径、趋势及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学》(《Agronomy》)上。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较短缺且利用效率不高,以往研究该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投入和产出模型指标相对单一,评价结果全面、综合性有待提升。
科研人员创新构建多投入-多产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流域各地区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时空动态分析,并结合回归模型识别了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平均值为0.786,说明其投入产出效率值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四川(0.951)、陕西(0.882)、宁夏(0.876)、河南(0.864)和内蒙古(0.842)的效率值处于较高水平,陕西(0.687)和青海(0.620)的效率值处于中等水平,山东和甘肃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在甘肃和陕西两省边界不断徘徊且呈现逆时针旋转趋势,说明配置效率重心在不同时期随着各地区经济水平、水资源条件及灌溉技术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迁移。进一步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受到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大,而中下游地区相对较小,不同省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关键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合作,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精进区域农业生产流程。
该研究得到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河南省科技攻关、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310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