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科院灌溉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发现,在南疆盐碱棉田上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并将生育期灌溉量控制在375~450毫米之间,可实现稳产并显著提高棉花机采品质。相关研究发表在《工业作物产品(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上。
传统“矮密早”模式会导致棉花植株中下部通风透光性差,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棉田潜力,已有研究提出“宽早优”模式通过扩行距、降密度、增株高使单产提高了10%以上,并已在北疆棉田广泛推广,但南疆盐碱地棉田尚未探索出合理的“宽早优”植棉技术灌溉管理模式。
科研人员在南疆盐碱地开展2年田间试验对比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育期灌溉量在375~450毫米之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保证产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宽早优”模式通过优化冠层结构和棉铃分布,减少行间果枝交错系数促进了棉花脱叶和吐絮,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使机采棉中叶片杂质含量减少了47.20%。该研究提高了对膜下滴灌棉花高效种植技术的认识,为南疆实现机采棉清洁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4.11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