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近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此前人们担心的再生水灌溉影响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问题,可能并不存在。
再生水是城乡污水处理后可再次利用的水,被运用于城市绿化、农田灌溉等领域。据介绍,再生水中广泛存在着抗生素抗性基因,因此,一直有人担心利用再生水灌溉农田,可能会让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广泛传播。
结果表明,在此次研究中,各灌溉处理方式(地下水灌溉、再生水灌溉、地下水再生水交替灌溉)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组成无显著影响。中国农科院供图
以往也有相关研究,不过,据介绍,已有研究并不完备,往往缺少严格对照,大多未考虑对作物的影响,同时缺少长期试验数据论证,且结论存在不一致现象。
在此次研究中,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常规水资源安全利用团队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对再生水长期灌溉土壤进行研究,以具有16年再生水灌溉历史且种植模式不同的两个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再生水灌溉和种植模式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灌溉处理方式(地下水灌溉、再生水灌溉、地下水再生水交替灌溉)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组成无显著影响,而种植模式则显著影响了抗生素抗性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生物杀灭剂抗性基因、插入序列和微生物群落组成。
这意味着,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影响显著的原因,是种植模式,而非再生水灌溉。这一研究结果,为再生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中英合作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