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开 德
YUKAIDE
所长(1987~1991)
余开德,男,研究员,汉族,1930年生于河南开封,1952年毕业于原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中共党员,原西北农业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水利学报编委,水利电力出版社特约编审,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河南省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新乡市政协常委。
五十年代在水利部科技教育司和农业部农田水利局从事农田水利科技管理工作。1959年农业部决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农田灌溉研究所,1960年初调灌溉所开始了从事灌溉科学研究的生涯,直到1995年退休。在灌溉所的35年,在前任所长张万章、粟宗嵩、贾大林的领导下,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科研工作,使之有了逐步成长的机遇和可能。
六十年代初期,是我国北方灌区土壤盐碱化威胁最严重的一个时期,致黄河下游多数灌区停灌,生产下降,这是灌溉所建所初期所面对的最大课题。1960年春末由粟所长带队着手筹建山东打渔张灌区研究基地,并立即开始由余主持研究“黄河下游滨海盐碱地粉沙壤土特性及其灌溉排水问题”。历经6年,虽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但已基本摸清粉沙壤土极易盐碱化的成因,并经部分工程改造,逐步恢复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始显现,节约灌溉用水支援城市和工业建设已势在必行,灌溉所及时抓住了这一重大课题,展开了多方位研究。余作为第一主持人,七十年代末完成了小型喷灌机组的研制,由于机组的灵活多用,可集抽水、输水、灌水于一身,灌水方式也可随机应变,成为当时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大面积缺少灌溉工程的非稳定灌溉区,实施抗旱灌溉的得力工具,推广使用面积曾一度达到数百万亩,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八十年代,喷灌设备的生产质量问题,成为影响喷灌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当时我国农业机械的制造水平和灌溉投入能力,余提出了应集中配套建设较大面积从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到田间工程的、完整的半固定式喷灌区,尽量采用现有成熟的的水利机械装备和工艺,以便集中力量研制少量专用设备,如喷头、轻便快速连接管道等。这一建议得到水利部的支持,从1981年开始有余主持筹建“恒压喷灌试验工程”,在河南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在三门峡水利机械厂和郑州水利机械厂参与下,设备研制、采购与土建工程于1983年分别启动。1985年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恒压泵站和田间工程配套组成的半固定式、面积7000亩的恒压喷灌试验工程,在河南郏县建成,并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验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虽然该工程的田间部分在设计思想上偏于保守,未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束搏,没有以村划定灌溉基本单元,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但由于配套完整,设备质量有了提高,具备专人管理条件,使之有了得以长期维持运行的可能。
八十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克服喷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盲目性,在水利部的安排下,由余主持编制了“中国喷灌区划”,在各省的参与下,分区分析研究了发展喷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发展模式,作为各地制定喷灌发展计划的参考。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经全国范围水利、农机、农业等相关行业喷灌研究课题推选,作为全国“喷灌研究与推广”联合成果的第一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十年代后期,在担任灌溉所领导职务期间,参与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并主持研究了“华北水资源研究”的“农业节水研究”专题,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脱离领导职务后,次年接受水利部安排,作为第一主持人,组织全国有代表性的灌溉排水专家,编制《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历经五年,不仅组织翻译印刷了美国、印度、原苏联、巴基斯坦四个灌溉排水大国的最新相关规范近百万字,作为参考;也几易其稿,广泛征求了所有省、市、自治区水利行政、设计、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该项国家标准于1999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实施,并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优秀标准。
1995年退休后,仍继续受聘于某些灌溉工程的设计顾问和参加一些咨询会议,直到2005年彻底休息。在退休前43年的科技工作中,还主持或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和《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的编写,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水利部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