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宗嵩
SU ZONGSONG
副所长(1959~1967)
所长(1979~1983)
粟宗嵩,男,研究员,1910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县,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转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1986年聘为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受聘兼任农业部农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30~40年代,粟宗嵩同志致力于湖北、湖南、广东的防洪、灌溉工程,在荆江防汛,广东、湖南兴修水电、发展灌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水利部致力于灌溉工程建设,1959年以来,从事农田灌溉的科学研究事业。为新中国农田灌溉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1962年他参加国家科委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粟宗嵩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并被水利部评为优秀水利科技工作者,1985年和1987年分别获中国水利学会和河南省科委从事水利工作五十年荣誉奖。
粟宗嵩同志为发展农田灌溉学科努力探索。他认为现代化的农田灌溉,应是流域系统—灌区建设—田间灌溉一体化,以灌区灌排工程设计为中枢,上承流域梯级开发之先,下启田间科学用水之后。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在阐明流域规划的原则,明确灌区灌排布局设计的原理,落实田间灌排的综合技术。在华北平原易涝、易碱干旱地区,应以井灌为基础,井保稳产,井以灌带排,井排防盐,明沟除涝,引渠补源。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以地下水下降漏斗发展土壤水库和地下水库的井、渠、沟、库联合运用的河南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粟宗嵩在从事农田灌溉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视探索宏观调控,他认为当代水利建设已进入环境水利,农业已进入生态农业时代。农田灌溉基本原理应上升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从自然科学角度,应理顺水—土—植—气系统的关系,不违自然规律;从社会科学角度,应理顺人—土—水系统的关系,即人口不超过土地负载能力,也不超过水的负载能力。在科学治水、管水、用水的基础上,建立稳定长效灌溉农业。80年代初,他与施成熙教授共同主编《农业水文学》,泛论了中国水—气、水—地等关系,是填补我国水文学中这一空白的第一部专著。
粟宗嵩同志先后著有《农业水文学》、《灌溉原理与应用》,并翻译《排水治理与应用》1~4卷。在学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共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0余篇。为发展我国农田灌溉事业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