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特别是汛期以来,高温、少雨、干旱天气持续发展,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今年平均降雨量仅96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60%,较去年同期偏少44%,是1951年以来最小年份,旱灾造成了大面积的作物减产和部分市县出现生活用水告急的情况。为了了解这次严重干旱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抗旱减灾技术措施,给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抗旱减灾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长齐学斌研究员带队,肖俊夫研究员、翟国亮研究员、周新国研究员、张寄阳研究员、李金山副研究员等组成的调研组,于2014年8月6日至8月8日赴河南省受灾最严重的许昌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和洛阳市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先后调研了许昌市许昌县、南阳市方城县、平顶山市叶县、洛阳市伊川县和陆浑灌区管理局,重点调研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农田灌溉设施情况、作物受旱减产情况、饮水工程状况及应对旱灾的主要做法等,同时深入田间地头与受灾农民交谈,了解他们受灾情况,并与当地水利、农业、灌区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座谈,较为详细地了解了旱情,在此基础上,经过调研组认真讨论与分析,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旱灾造成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入夏以来,河南省持续少雨,加上持续高温,水源出现严重不足,致使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截至8月5日17时统计,全省受旱面积2714万亩,其中轻旱1857万亩,重旱863万亩,主要集中在平顶山、许昌、洛阳、南阳等市。持续的高温、干旱,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全省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26.28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人口93.49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88.6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
齐学斌研究员查看平顶山叶县受旱的玉米苗
洛阳市伊川县受旱玉米
通过调研与分析,我们认为旱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长期干旱少雨造成地表水大幅度减少(河水断流、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坑塘干枯等),地下水位大范围下降,机井出水量减少,导致灌溉水源严重不足,加之灌溉设备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灌溉人员,灌溉用电供给不及时等因素,造成旱灾发生。
2、旱情持续时间之长,作物缺水之严重农民始料不及。根据调研和历年气象资料分析,正常年份该地区早就进入雨季,农田主要以排水除涝为主,而今年由于天气异常,汛期连续干旱实属罕见。大部分农民靠天等雨思想较重,思想上、物资设备上都缺少准备。
3、近年来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目前农村重工轻农思想严重,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打工已成为主流,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及儿童,造成务农劳动力严重短缺,挖沟、挖渠、取水灌溉缺少劳动力,昔日抗旱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势。
4、由于没有灌溉服务组织,使得每家每户都得准备一套灌溉系统(一套灌溉设备预计3000余元左右),一家一套灌溉设备,利用效率较低,造成抗旱灌溉成本增加。就电费而言,由于机井出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灌溉成本比以前增加很多,造成抗旱浇地不如弃之不管的消极抗旱局面。
5、有些灌溉设备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投资及运行费用高,加之不适合农村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目前农民还很难接受,也限制了这些设备的推广与效益的发挥。
二、应对旱情的经验与教训
1、应未雨绸缪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调研组首先来到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市,该地区是受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重点考察了位于许昌县和长葛县交界处的“许昌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该示范区于今年的5月份开始兴建,6月份基本建成,由于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喷灌、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农田水利用效率,干旱来袭时这些设备马上发挥了作用,使得示范区玉米、大豆、绿豆等作物在大灾之年长势良好,出现了不减产的情况。这一事例证明,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可以实现农田作物旱涝保收的,它也证明了节水灌溉工程的抗旱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许昌市50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一角
2、节水灌溉工程必须领导重视才有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灌溉工程甚至竣工之后就被荒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立项、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机制,而建立这个机制不单纯是水利、农业开发、农业、土地等单个部门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地方政府领导进行统筹协调,才能加以解决。许昌市在节水灌溉设备的管理上,市领导直接对农田水利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创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必须统筹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调研组先后来到平顶山市叶县城关乡和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直接与田间正在劳作的农民进行了交谈,两位农民都是50岁左右的妇女,也是家庭中种地的主要劳力,是比较质朴的典型农民。叶县城关乡今年受旱严重,绝大部分农田由于缺乏灌溉条件而面临绝收的状况,受访农民正在拔除干枯的玉米秆,用途是保存土壤的肥力为明年种植小麦打好基础。当问到她家为什么不浇水时,她显得很无奈:一是自己没有合适的机井和水泵,不具备灌溉条件,村里只有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实施了灌溉,作物长势不错;二是家里没有壮劳力,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靠几个老人根本无法完成安装水泵、铺设管道等高强度的浇地任务;三是浇地成本较高,她家有一亩多地雇别人浇一遍费了6个多小时,每小时收费30元,总花费近200元,浇一遍水后就再不愿浇第二遍了,由于今年干旱严重,浇一遍水庄稼照样绝收。因为缺乏灌溉工程项目支持,这里的农民只能是靠天吃饭了。可见,国家的农村水利政策还需要覆盖更广泛,更全面,应该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分享。
与平顶山市农户交谈
南阳市杨集乡农民的情况有所不同,首先田间的玉米植株长势稍好些,但由于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受旱、缺水,也面临大幅度减产的状况。据受访的农民讲,收获的玉米收入有可能不抵收割机的费用,大多农民已放弃了收获希望。从当地的田间水利设施条件看,这里过去曾经搞过灌溉工程项目,田间还保留有一些破旧的井房和输电线路,少部分地块也有一些灌水沟渠,但由于年久失修或疏于管理等原因,已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改善水利条件,为农业的持续丰收创造条件。
4、加强灌区用水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抗旱保障手段
调研组最后一站来到洛阳伊川县和陆浑灌区管理局调研,分别考察了受灾最严重的田块和能浇上水的农田,结果发现情况简直是两重天:受旱最严重的地块估计是颗粒不收,部分地块甚至苗就没有出齐,田间一片焦黄景象;而灌溉农田眼前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仿佛来到了丰收的样板田,田间的玉米长势良好,玉米穗体饱满,预示着今年农业又是一个大丰收年。根据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介绍,他种有10余亩玉米地,与灌区部门签订有用水合同,每亩地每年交水费68元,今年共浇水4次,由于今年干旱,阳光充足,玉米肯定能增产,达到1500斤以上应该没问题。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其它几个农民,情况基本类试。分析其原因,该村庄位于陆浑灌区一干渠的上游,水源有充分的保障,加之灌区用水管理科学,水费征收到位,作物能及时足额灌溉,大旱之年充分显示出了灌区供水的优越性。
陆浑灌区玉米长势
5、旱区最大的难题仍是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问题尤为严重。就许昌市来说,近几年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明显减少,2012年490毫米、2013年478毫米,今年前7个月168毫米,比历史上连续三年干旱的1959-1960年降雨量还少,于是造成许昌市水利工程普遍蓄水不足,大中型水库蓄水量3362万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44座小型水库中有34座干涸或接近空库。地下水更为严峻,该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6—10米,个别机井下降近20米;山岗区地下水位部分水井水位下降达30—50米,个别机井达100多米。流经该市的河道基本断流,严重影响了城乡生产、生活供水和农田抗旱灌溉。
平顶山市情况比许昌市更加严峻,大多数水库达到了死库容以下,平顶山市民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市里对造纸、洗车、洗浴等高耗水企业强行停业,并对居民生活用水进行限制。为了应对更大的旱情,市政府紧急决定修建“燕山水库引水”工程,要求45天必须竣工,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同志全天候守在工地上,工地上不分昼夜24小时不停工,确保全市的供水安全。
平顶山“燕山水库引水”工程
三、抗旱对策与应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不足,地区差异更大,虽然正常水文年份地下水、地表水可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然而由于该地区水利工程设施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小,加之设施更新慢、毁损现象严重等,造成田间灌溉工程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因此,下一步应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通过科学规划,修建和改造各类水库、提灌站、机井等水源工程,配之以适宜的输水和田间节水灌溉系统,可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进而可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山丘区应大力发展小微型集雨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但是这些工程大多是以机井、水库、河流为水源,当遇到大旱时面临机井水位下降、水库蓄水困难、河流干枯断流的危险,这样就需要配备必要的备用水源,以确保干旱时人畜饮水的安全。在山丘区发展小微型蓄水设施作为备用水源,是解决当地农村安全饮水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借助特大干旱发生后国家对河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增加的有利时机,对贫困山丘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予以大力扶持,着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包括各类塘坝、水池和水窖,以及配套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提高山丘区蓄水供水能力,解决山区严重干旱情况下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也能兼顾解决严重干旱情况下经济作物的抗旱保苗用水问题。
3、以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广应急性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丘陵地区耕地分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工程管理困难,致使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偏大,出现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应大力推广应急性灌溉技术与设备,尤其是应急节水灌溉设备,以满足干旱情况下快速、省水、便捷灌溉农田的需求,提高农田抗旱效率和效益。应急性节水灌溉设备主要包括应急性移动喷灌和滴灌系统等,它具有一次性投资少、不需要平整土地、适合一家一户或多家农户共同购置、使用方便灵活和适用性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坡耕地经济作物抗旱灌溉的需要。
4、进一步加强农田旱情预测预报
根据水文、气象、来水等做好墒情预测预报工作,对于及时指导农户灌溉、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出现干旱频率增加、干旱程度增大现象,特别是今年河南部分地区的旱情甚至超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1959~1961年。政府应该对旱情做到提前预报、及早部署、及时指导、全力帮助,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5、充分利用南水北调的过境优势,为抗旱储备可靠的水源
地面水源与降水量的多寡关系密切,如水库塘坝蓄水量、河道来水量等,在降水丰沛时蓄水量多,而在发生特大干旱时,蓄水量会急剧的减少,今年许昌市、平顶山市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例证。河南地下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也面临着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出水量减少的风险。干旱发生时如何取得一个可靠的水源,目前河南省可以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季节性、区域性大旱,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应当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的合理利用予以高度重视,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协调,有序调度、配套齐全,这是最理想的应对特大干旱的战略水资源储备。
6、进一步加强农用机井的合理布局与维护
今年的大旱,导致很多机井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原因如下:一是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井泵吊空现象,抽不上水;二是部分机井已到了报废年限,年久失修,不能使用;三是部分机井损毁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四是机井、泵、电不配套,难以使用;五是机井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机井数偏少,无法满足灌溉需求。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用机井的合理布局,加大对机井的养护工作,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增打新井,因地制宜的发展井灌队伍建设,从而为农业的抗旱夺丰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