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0月22日,河南省长尹弘主持召开《河南省引黄灌区改革发展调研报告》专家座谈会,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引黄灌区改革发展,着力提高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灌溉所所长黄修桥受邀参会,以《河南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化的对策建议》为题做主旨发言。
河南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化的对策建议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时提出农业要节水化,为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化指明了方向。河南引黄灌溉对发展灌区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灌区水资源总体紧张与利用效率偏低并存,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要求,意义重大。
一、河南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现状
引黄灌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抗旱能力,为农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河南粮食总产和单产连创新高,引黄灌溉功不可没。
近些年,通过开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推进田间灌溉节水,河南黄河流域农业节水水平大幅提高,亩均灌溉用水量持续降低,2018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达到314m3,其中大型灌区亩均灌溉用水量达到333m3。2019年度黄河流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98,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达1.8kg/m3左右,而同期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水分生产效率为1.6kg/m3;发达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8以上,水分生产效率达2.3 kg/m3。可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成绩斐然,但仍有较大潜力,全面节水化大有可为。
二、河南农业节水化经验与不足
(一)成功做法与典型经验
1984年建成的郏县恒压喷灌工程,探索出一条不断革新、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节水农业模式,36年来工程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国内农业节水工程的样板。
1980年在偃师县关窑村建成了1164亩的以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的滴灌工程,这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5个千亩滴灌示范区中运转时间最长、发挥效益最好的滴灌工程,对我国大田作物滴灌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上世纪80至90年代,河南水利机械厂生产的ZY系列喷头、郑州塑料二厂生产的输配水管道因技术先进、质量好占领国内节水产品大部分市场。
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代表的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井渠结合灌排模式,有效地防治灌区盐碱化、控制地下水位,实现了灌排工程的联合运行和区域水盐综合调控,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二)主要不足与问题
工程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在推广节水高效农业技术过程中,盲目引进照搬外地经验,对模式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论证,产生水土不服、节水高效工程事倍功半、甚至报废的不良后果。
工程建设的标准低,设备的系列化、标准化、配套性差,节水产品的水力性能、耐用寿命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较大。
在工程运行期间的服务保障体系、维护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综合管理意识落后,工程技术与农艺措施结合不紧密,对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效果缺乏科学的监测与评价。
政府和有关部门只负责灌区骨干工程的建设,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无法保证,且管理主体分属两个部门,协调不畅;尚未将灌溉设备列入涉农物资范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还不能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三、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化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做好灌区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将水利部门的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农业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并重,开展现代化农田建设前的区域适宜性评价、项目建设后的效益评估研究。
(二)发挥科技核心作用、支撑灌区农业节水化
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重点探索基于生物学原理的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适水农业、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节水生态型灌区和基于系统论的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量水质调配理论,着力研发推广一批智能化灌区输配控水产品、水肥一体化精量控制技术产品、适宜灌水器,提升节水灌溉设施与装备的可靠性及智能化水平。
(三)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
以灌溉农业控水、节水、安全用水为目标,集成推广一批针对河南省引黄灌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建立现代生态灌区多水源优化调度机制,推广一批农业、农村、城镇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高效利用综合技术集成模式。
(四)扶持一批现代节水企业,打造河南品牌
河南现有引黄灌溉面积2500余万亩,按照高标准农田每亩1500元计算,总投资将达375亿元,市场前景巨大。应抓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整合省内外产学研资源,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节水高技术企业,使河南成为智能化灌区输配控水产品、水肥一体化精量控制产品、智慧灌溉产品的研发高地,推进河南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