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第2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展现农田灌溉研究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农业节水重大科学问题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让公众更多了解和理解农业科研工作,9月2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公众日之际,灌溉所以“智能灌溉,浇灌未来”为主题,面向公众开展科普解读、实验室参观、动手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开放日活动。当日上午,近百位公众齐聚灌溉所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共同享用了一次精彩的农业科普“大餐”。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公众先后参观了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科学试验区、试验示范区和科研办公区。
如何实现从“风云不测”到“风云可测”?通量观测塔前,讲解员为公众讲解通量塔的设计原理和搭载设备。讲解员介绍到,通量塔上的各种检测设备可以提供空气温湿度、净辐射量、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等气象数据,使气象为农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当了解到该塔安装的大孔径闪烁仪和微波闪烁仪可以测量3.25公里范围内的相关数据时(显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公众不由得发出了赞叹之声。▼
试验田旁,讲解员详细为大家介绍了无人机勘测技术与农田信息感知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无人机如何勘测作物生长?”“无人机每次能飞多长时间?”面对智能化的无人机,公众们着实产生了兴趣,围着讲解员不停地发问,讲解员一一地进行了解答。随后,讲解员为公众演示操作无人机,当无人机飞上天空后,在场的公众纷纷驻足观看,并拿起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如何实现精准灌溉、智能灌溉?如何监测土壤中各项环境因子的含量?在试验基地带防雨棚的测坑群组中,讲解员为公众讲解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和土壤环境因子监测系统。他介绍到,这两套系统中都含有高精度的传感器可以自动搜集相关数据并上传云端,通过模拟学习训练,制定相应灌溉决策,从而使远距离智能控制灌溉成为可能。▼
在一座“玻璃房子”前,公众再一次驻足,仔细端详着面前这座超大的实验室。“这是连栋温室,可以自动监测室内外的光照量、空气温度和湿度,还可通过各种手段对之进行调控,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旁边的智能温室可以实现室内光照、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精准控制,这对开展水、热、盐等非生物胁迫状况下作物水分的生理研究十分有利。”讲解员言简意赅,听众们恍然大悟。▼
最受小朋友喜欢的就是动手实验环节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纷纷动手用高精度天平秤测验玉米百粒重、用糖分测试仪检测不同品种葡萄的甜度。很多小朋友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科学仪器,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不仅有趣还长了知识。▼
近年来,灌溉所围绕智能化智慧化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出一系列成果,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基于WebGIS的区域作物灌溉预报技术及应用”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面积200余万亩,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创新奖;“智能灌溉水肥一体机”在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2019年度获得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现代园区智能灌溉云平台系统”实现对百亩园、千亩园、万亩园不同规模农业园区的水肥智能化管理;“设施园艺作物智能化精细滴灌系统”获中国产学研创新合作成果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此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展现了灌溉所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体现了研究所在引领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起到的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此次活动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理解农业科研工作,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公众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