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陈桥镇韩堂村曾经是一个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一半以上家庭徘徊在贫困线上的贫困村,然而这一切都在2015年以后得到了陆续改变,并于2016年年底提前“摘帽”了。
3年来,让村里的贫困户数从当初的39户123人,减少到现在的6户10人(3户是五保户,3户是低保户),只因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而工作队有个肯干实事的带头人——刘平。
刘平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的工程师,受组织上委派,他于2015年年初来到韩堂村,担任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第一书记。初来乍到,刘平劲头十足,他想干出一番名堂,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重民生
从基础设施入手
2015年以前,韩堂村村民没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吃,村里的道路全是土路,村里没有路灯,缺水季农田“喝”不上水……刘平一到村里,就在村民们的“诉苦”声中摸清了韩堂村的“家底”。解决实际困难,从改善基础入手,从群众关心的热点突破。刘平带领工作队入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实村里的安全饮水工程。
“以前看着城里人有自来水用,挺羡慕的,就想着俺什么时候也能用上。”村民蒋青燕说,以前家里用的是压水井,遇到旱季的时候就为用水发愁,没少作难。现在自来水接到了家里,洗衣做饭随开随有,驻村工作队真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可不是,以前的水咸,村里人可多都是牙根发黄。现在自来水接到各家各户,喝起来和矿泉水一样。”开有一家小超市的田收说,村里172户群众家里都接上了自来水,尽管这让自家超市的矿泉水销量下滑,但是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人有水喝了,可是地没水喝,仍然是村民们的一个“心病”。“你是管农业灌溉的工程师,又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村里的地浇不上水归不归你管?”走访中,村民的一句玩笑话,却让刘平记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解决掉浇地难这个问题。原本计划为村里打3眼机井的,在刘平的协调下,增加到了5眼,并在2017年的麦收前投入了使用。有了机井,村民们喜上眉梢,大家再也不用夜里排队轮流浇地了,这5眼机井也成了村里的“及时井”。
与此同时,村里坑洼不平的街道路面和路灯也一并解决了。韩堂村还成为周围几个自然村中第一个使用上太阳能路灯的村。而原本需要5万多元才能安装的30盏太阳能路灯,最后只花了不到3万元。刘平说,钱要想着法子省,自己帮单位省钱了,所里扶贫的资金就能办更多的事情了。
“有了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我们村有很大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说起村里的变化,韩堂村村委会主任田伟最有发言权。“村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去,我们村已经连续3年举办演出,以后要一直办下去,并且还要越办越好。”田伟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去年9月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与韩堂村村委会联合举办了第三届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乡亲前来观看。舞台上村民们自发排练的广场舞、歌伴舞、传统节目,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邻村的村民们都羡慕韩堂村变美了,村民精神头变好了。
刘平说,村里的文化广场是驻村以后建起来的,又在两个文化广场配备了20多套健身器材,就是想通过文化、健身传播正能量,改变村风、民风。
发家致富奔小康是每个村民最实在的“中国梦”,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大事。让贫困村脱贫是第一步,带领贫困村村民致富是第二步,也是最终目的。
“想不到驻村工作队来俺村也能帮助我发展,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合作社的水肥一体化给申报上去了。”莱立德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田章说,合作社以种植葡萄为主,刘平来到后在品种改良、种植技术、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帮助,解决了合作社发展中的难题。原来,刘平走访时发现,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田章种植的葡萄园不符合推广标准,要想把产业做好、做大,就要从结构、面积、品种上下功夫。于是两人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在韩堂村推广葡萄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这样既省水、省肥、省时,还省人力。一周后,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合作社的工人说,以前4天半时间才能灌溉一边,现在一天半全部浇完。
2015年,在刘平的指导下,合作社10亩试验田葡萄取得了首次高产大丰收,其中大苹玫瑰亩产在3000斤左右,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特别好,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喜悦写满每个人的脸上。
国家政策好,群众劲头高,大家脱贫有信心。刘平说:“不仅有葡萄,还有哈密瓜,只要有产业,群众致富指日可待。”与合作社再规划建设50亩的精品园,通过田园采摘、娱乐活动丰富合作社发展内容,拓展增收渠道,真正让扶贫产业,带动一方脱贫。
2016年11月,韩堂村整体脱贫。刘平及驻村工作队队员用心描绘出的发展、脱贫、致富新篇章留在了丰收的田野里,也永远留在了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