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灌溉面积约为50%,这50%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11月5日,在河南新乡开幕的首届全国智慧灌溉论坛上,中国农科院灌溉所所长周国民说。


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承办,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的形式。和论坛一起举行的,还有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会议,论坛是第五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农科院灌溉所所长周国民。中国农科院供图


今年年底,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超过4亿亩


据了解,论坛以“聚力智慧灌溉·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聚焦智慧灌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智慧灌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


水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基础。周国民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灌溉科技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21年的10.37亿亩。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


中国也是农田灌溉比例最高的国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在论坛上介绍,我国现在的耕地灌溉率高达51%,是世界平均水平19%的2.68倍。近年来节水灌溉也得到快速发展,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稳步提高到了0.568,在如此大规模的灌溉农业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他强调要继续做好节水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办好中原智慧装备产业园,大力推广应用智慧灌溉技术装备和模式,为河南省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介绍,到今年年底,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的面积也将超过4亿亩,农田灌溉方式进一步向集约节约转变。我国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已经由1997年的492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5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568。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他表示,未来要从“工程、农艺、品种”三方面全方位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进一步激发高效节水灌溉创新发展的动力,谱写好新时代智慧灌溉发展新篇章。


首个《智慧灌溉热点前沿报告》正式发布


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水战略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并发布了《智慧灌溉热点前沿报告(2022)》,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智慧灌溉前沿热点的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周国民表示,智慧灌溉就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灌溉工程,以数据知识为基础、模型算法为核心、装备产品和系统平台为载体,通过灌溉全过程全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构建最适水、田、作物关系,实现节水、高效、高产、优质协同。并从“多元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综合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智慧灌溉技术体系,面向不同区域、产业、场景提出智慧灌溉综合解决方案,增加智慧灌溉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


智慧灌溉是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周国民表示,未来的智慧灌溉,将向“信息感知数字化、变量作业精准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应用服务场景化”发展,不断构建农业水效全国一张网,实现灌溉全过程智慧化管理,有力推动智慧灌溉科技的政产学研用融合,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精准变量灌溉技术应用。中国农科院供图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窦鹏辉在论坛上表示,在未来智慧灌溉的发展中,仍要立足国情现实、聚焦问题目标、创新联盟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特点,形成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协作推广格局,大力发展智慧灌溉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和关键瓶颈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灌排行业云平台正式上线


论坛聚焦产业发展新赛道和智慧灌溉全产业链,并举办了交流会,组织相关领域科研院所、企业及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人才集中展示、路演和对接,促进智慧灌溉科技产研对接与交流合作,推动项目孵化和成果培育。


11月5日,论坛开幕当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打造的灌排行业云平台“中灌云1.0”也在论坛上发布。


据介绍,云平台以灌溉所30多年的作物需水量和全国灌溉试验数据为底座,以作物需耗水模型和灌溉决策算法为驱动,为智慧灌溉提供云数据灌溉和云决策大脑,可以服务灌排行业各企业,引领灌排行业数字化转型。


论坛中,中国农科院和三家大型企业联合开发的“四方两园”项目路演备受关注。该项目发端于2022年3月,着力于灌溉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并建设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原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两大园区。项目还与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合作,对接联盟内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主体”模式,推动打造产研融合、园区建设、订单生产、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支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建设我国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样板并积累经验。


链接: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