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202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和河南省、新乡市科协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灌溉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积极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及情况。灌溉所党委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为加强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提升科普工作水平,设立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研究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所属部门、科研团队、所办公司负责人任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科普工作,由党委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科普工作,并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贯彻执行科普工作相关的制度,激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对获得集体和个人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协以及中国农科院级别的科普奖项予以奖励。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科普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中小学或其他单位可以提前3天预约参观研学。本年度对外开放天数253天,服务公众天数150天左右,服务公众705000人(其中线下5000人,线上70000人)。科普场所面积总计约432809m2,室内科普场地面积9604m2,室外科普场地面积423205m2,设置有现代智慧灌溉技术展示园、灌排装备展示厅、灌溉水力学实验大厅、节水灌溉设备检测中心、灌溉所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等场所。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开展科普研学、劳动实践、科普讲座、中学生农科实践等活动15次,参与人数3880人。开展院士进校园、博士科普讲座、节水技术乡村行等“走回去”科普活动25次,参与人数701120人(其中线下1120人,线上参与70000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一是全国科普日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积极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共举办活动2场,参与人数120人,灌溉所积极参与中国科协“身临‘器’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2024年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等。开展专家科普讲座、重大科研设施“地眼”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新乡精神展馆参观、农科试验等,并结合农民丰收节开展青少年劳动实践,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传递了农业丰收背后的节水科技力量,此次活动新闻报道刊登于新华网科普频道首页,总点击量超110万。
二是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期间,与河南省科协共同举办第六十七期“科普中原论坛”,邀请康绍忠院士赴新作题为“藏粮与水 藏粮于技——发展高水效农业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科普讲座。活动现场有5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央广网、科普中原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线上直播吸引了超70万人在线观看,新华网、河南广播电视台、新乡电视台和新乡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此外,还邀请180余名小学生走进研究所,开展“守护生命之源 节水你我同行”科普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
三是举办第六届“农科开放日”灌溉所分会场活动。为了让公众更多了解和认识农业科研工作,激发公众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国农业科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农科开放日”活动。2024年4月,为增强公众节水意识与科学素养,普及粮食安全背后的农业节水科技,灌溉所联合地方中小学在新乡举办第六届“农科开放日”系列活动,吸引了35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围绕“小水滴大冒险 节水奇趣之旅”这一主题,采取科普志愿者“走出去”和社会公众“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专家科普进校园、试验基地参观、智慧灌溉技术实地参观、实验测试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弘扬节水理念,科普节水技术,宣传科学家精神,使农业节水技术及理念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得到了有效传播。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节水意识,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颗农业科技的种子。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向公众开放信息、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等,均可在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服务平台上查询,日常主要运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公共科普信息。针对“世界水周”“中国水日”、“农科开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和日常科研进展、技术培训、科普研学等活动情况,发布活动信息并进行有效宣传。本年度,被中央和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40余次,央视3次、《人民日报》1次、新华社1次,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达23条,总阅读量438.2万。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次。
本年度,共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40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总投入27.86万元,其中财政经费投入6.86万元,自筹经费投入21万元。专、兼职科普人员70余人。
(八)其他方面。积极参与各级科协工作,经河南省科协推荐,选派人员参加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举办的第二期、第三期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服务能力提升交流活动。组织申报全国、河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各级优秀科普作品。推荐1人为河南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推荐2人为新乡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推荐1人为新乡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委员会候选人。受邀参加2024年河南省研学旅游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提升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
二、特色工作
近年来,研究所先后荣获“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河南省高校本科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建立特色科普品牌——《小水滴的奇幻之旅》,主题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背后的“节水密码”——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为青少年和公众生动的讲解“小水滴”如何和“肥料宝宝”并肩作战,历经千难万险,一起让“农作物”吃饱吃好“营养餐”的过程。
2024年,积极与新乡市教育局、地方科协、中小学等对接,开展交流合作,组织开展研学教育公益活动,近五千名幼儿园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社会公众走进研究所所区及试验基地参观学习。作为河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外劳动课程实践基地”,探索将科普教育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推进,本年度,科研人员、研究生组成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带领河南师范大学中学生生物兴趣组的青少年开展草莓种植、蔬菜间作、农作物农残测试、植物水势试验等活动,打造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常态化农业劳动教育和项目化科学探究体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三农”工作及农科前沿热点。
三、问题不足
近年来开展了各类形式的科普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有待提升、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专职科普人才缺乏等问题。
四、工作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力度,增加科普工作者的专项培训,组织参观优秀科普基地,增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间的经验交流,在各类科普项目申报中,加大对全国科普基地单位的支持力度。
同时,下一步我单位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一是提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技工作者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和“第一发球员”,要注重加强宣传培训,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二是提升对科普工作的支撑力度。将科普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积极拓展科普经费渠道,逐步增加科普经费。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已有科普教育平台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相关教学教具、仪器设备,加大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力度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逐步提高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比例。三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所层面的科普专家库,积极组织继续申报各级科普专家,鼓励行业专家针对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权威解读和科学普及,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灵活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加的方式开展科普。完善科普工作奖励激励机制,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评价等环节适当考虑科普成效作为加分项,对科普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或者团队应予以表彰奖励。积极探索所内职工参与河南省科协及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职称评审的途径,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附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农业水科学与灌排工程科技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农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村用水关键技术及设备、农田灌溉与排水技术及装备、作物用水理论及技术、农业农村水资源战略等研究,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院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的牵头单位。近年来,研究所先后荣获“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河南省高校本科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依托研究所建有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水科学与工程数据分中心、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主办有中文核心期刊《灌溉排水学报》,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与国际灌排委员会、英国洛桑研究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20多个国际组织、国外科研机构以及大学建有合作关系。
现有在职职工143人,其中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5人;具有博士学位52人,硕士学位57人,40岁以下青年人员占比超过50%;中央联系高级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0人,院级青年英才培育工程入选者1人,院青创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
拥有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高效用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所等国家、省部科技平台13个,建有“地眼”大型蒸渗仪观测群组、大型通量塔等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拥有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同位素质谱仪、土壤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等50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与英国詹姆斯·霍顿研究所、巴基斯坦信德农业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河南省作物高效用水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在新乡七里营、新乡洪门、商丘李庄建有试验基地3个,总面积932亩,在河南许昌、濮阳等地以及河北、山东、湖北、广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建有多个灌溉试验示范基地。
研究所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在农业水科学与灌排工程科技领域,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70余项,其中14项为国家级科技奖励,授权专利4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30余件,出版著作200余部,发表论文2600余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00余项,为我国农业灌溉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时间:全年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