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上午,农田灌溉研究所2019年第一期“灌溉讲坛”在六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久生研究员、青岛大学徐绍辉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彭新华研究员应邀做了学术报告。
李久生研究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微灌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微灌水肥一体化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件,获2016年度国际灌排委员会节水技术奖,2017年作为中国籍专家首次获得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学会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7项。李久生研究员目前担任农田水利专业重要国际学术期刊(Irrigation and Drainage)主编、灌溉科学(Irrigation Science)副主编等。本次讲坛上,李久生研究员做了题为“再生水灌溉——高效与安全”的学术报告,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再生水灌溉对灌水器、灌溉系统、农田环境以及农产品等不同尺度介质的影响,阐释了再生水中的养分、盐分、微生物和典型污染物等的行为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
徐绍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运移的数值模拟,土壤水、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等。并两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几年发表论文30余篇。本次讲坛上,徐教授做了题为“ERT和染色示踪在监测土壤入渗过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利用多功能高密度电法仪—实时成像系统(ERT)和染色示踪相结合的方法,以室内土壤水分入渗和田间土壤水分入渗两个试验互相印证,分析了在不同入渗量条件下,均质土壤和非均质土壤中水分的运动过程。
彭新华研究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等。曾担任第20届国际土壤与耕作研究组织(ISTRO)主席、现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JCR一区期刊Soil & Tillage Research主编。研究内容主要是农田土壤结构形成稳定过程及其对土壤固碳、肥力和抗蚀等功能的影响机制以及多尺度水文过程及其驱动下物质迁移转化规律。本次讲坛上,彭新华研究员做了题为“红壤关键带水文过程及其物质迁移规律”的学术报告,以典型红壤关键带为研究对象,针对关键带复杂的水土耦合过程,通过现场监测、剖面研究、水文模型等建立起多种时空尺度下的关键带水文图景,揭示了水文驱动下关键带碳氮迁移与转化的过程。
所领导及各团队首席、支撑部门负责人、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讲坛。讲坛讨论十分热烈。三位受邀专家对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出的学术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给相关科研人员未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讲坛结束后,双方又对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及开展合作的愿景进行了深入交流。